2020年12月26日,在由HC3i主办的“科技兴医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一场关于“疫情下的医疗健康发展新思路”的精彩讨论拉开序幕。讨论会由中日友好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张铁山担任主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梁志刚、北京朝阳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赵前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建设部主任单既桢共同进行了精彩交流。
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在给医疗健康行业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加速了多项新兴技术的落地。
· 张铁山:疫情突袭,危境之中亦存机遇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医疗信息化领域迎来很多新机遇,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加快了与医疗融合的步伐,为医疗服务创造出更多可能。我们走向了一个广阔的深蓝大海,这个危中存机的过程中,我们信息人要把握好医疗信息化的巨大转折,在看到‘危’的同时,也要看到‘机’。
· 梁志刚:信息化在非凡之年发挥出非凡作用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整个医疗IT领域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作为医疗信息工作者,除了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确保新技术新业务的正常开展,还要为医院信息安全提供保障,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
2020这特殊的一年里,互联网+诊疗、5G、人工智能等技术都在行业内得到了快速发展:· 近年来,国家不断推动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发展,并已将其纳入到正常的医疗执业范围之内进行监管,互联网诊疗的发展必然会推动医疗不断进步;· 5G等技术的出现为‘新基建’提供了有效助力,从基础架构上帮助医院面向未来;· 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在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等多个方面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 赵前前:疫情为推动新型技术与行业融合按下“加速键”
医疗信息化一直都在向前发展,但2020年的疫情更像是为医疗信息化发展装上了一个加速器:· 虽然互联网诊疗业务很早就已经开始推进,但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疫情爆发后,各项政策都为互联网诊疗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助力;· 疫情期间,数据分析在整个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数据价值也得到了更多的凸显;· 远程会诊在疫情防控中所发挥出的关键作用不言而喻。它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在减少甚至避免接触的前提下进行医疗服务,为医患双方都提供了更加安全和便捷的就医环境。
· 单既桢:艰难时刻,医疗信息化更应以服务人民为核心
2020是共克时艰的一年,在疫情压力下,如何一边通过信息化服务于疫情防控工作,一边在确保常规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通过利用新型技术开展更多便民惠民工作?这是所有医疗信息化建设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为加强疫情防控、在疫情期间提供更多便民服务,我们正在与相关局一同开展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方面的相关工作,而这项工作就用到了人脸识别这项新兴技术作为支撑。
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正因如此,医疗卫生作为紧系民生的行业,虽然需要借助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但决不能忽视社会伦理问题,要始终将医疗卫生发展的核心放在患者身上,让医疗变得更有“温度”。
· 张铁山:开展医疗信息化建设,不能只关注技术本身
在医疗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很难避免社会伦理与科技发展产生的冲突。在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助力行业发展的过程当,需要考虑的问题远不止技术本身,尤其在技术应用与行业融合的过渡阶段和拓展阶段,更需要关注到社会伦理方面的问题。
· 单既桢:从落地到成熟,应用新技术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新技术落地离它真正发展成熟还有很长的距离。例如电子证照人脸识别申领这项业务,在证照申领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如果只通过母亲一方做申领,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更加稳妥的方式,即父母双方都要刷脸认证才可以申领证照。而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特殊情况,因此原有纸质申领渠道还需保留;此外,每项技术的落地,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投入应用,实现它的应用价值。因此,电子证照发出来之后法律效力如何、它的应用场景如何,如何与有关部门联动,真正给老百姓带来便捷之处,都需要纳入考虑范围。
· 赵前前:创新应用服务大众,但决不能忽略“小部分”
疫情加速了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所有信息人乃至整个医疗行业都应该进行反思:首先要明确,医疗信息化的目的是什么?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为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但是当前,医疗信息化发展与服务人民的目标已经出现了一些矛盾——虽然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应用前景光明,但这些技术的应用并没有涵盖所有大众,因为很多现代技术对于老年人来说,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因此,在推进新兴技术与医疗行业融合时,哪怕只有10%的人使用不便,也要将这“小部分”纳入到考虑范围,这样才能确保医疗服务更好的触及每个人。
· 梁志刚:医疗要足够先进,也要足够“温暖”
医疗是严肃的。推动新技术与新业务在医疗领域的落地,不能只考虑医疗服务的流程改造,更应该重点关注各项应用与临床诊疗过程的契合程度,要严格遵循医学理论、医学本源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作为信息化建设者,要充分考虑到医学本身的严肃性和生命的价值。医疗应该是有温度的,IT也应该是有温度的,要把技术与业务场景融合好,时刻牢记技术融合的目的是为老百姓创造更多便利,才能让技术真正发挥优势,成为医疗整体业务发展的有力支撑。
时代不断变化,技术不断更迭,医疗健康行业也在不断革新。
· 张铁山:紧抓行业巨大转折后的新机遇
技术的深度应用推动医疗信息化驶向深海。疫情的爆发更加速了多元化应用向医疗健康领域的渗透,推动了行业间的跨界融合。这样的背景下,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危机,但也浮现出很多新的机遇。如何紧抓机遇,让科技发挥更多价值去造福人民,是所有信息化建设者要积极探索的事情。对于所有信息化建设者而言,2020年虽然很辛苦,但也很欣慰。因为在与疫情斗争的过程中,我们更加坚定了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对未来也更有信心。在这危中存机的现状下,信息化必将迎来巨大转折,我们要努力去珍惜、去把握。
· 梁志刚:大健康不是‘很多块’,而应该是一个整体
大健康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治疗过程。这次疫情让我们更加深切的认识到,整体人群的健康管理,除了院中环节,还应该包含院前院后,要与公共卫生政策紧密相连。这次疫情的爆发,暴露出很多问题——以前大家总习惯将大健康分割成很多块,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大健康将成为一个整体。疫情期间,多项新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健康码除了反应使用者的健康状况,还可以看成是一个包含了行动轨迹等信息的链条,也是大数据综合应用的价值在疫情防控中的一种表现;5G作为新兴业态,为疫情期间的医疗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加速了远程医疗的发展。此外,大健康应该涵盖所有人群的健康状况:除了患者外还有正常人群和亚健康人群。良好的医疗服务除了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管控,最终应该做到“治未病”,要对人民群众的生理状态、病理状态都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控,才能建设更加完善的医疗健康体系、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
· 赵前前:覆盖生命全周期,大健康领域前景光明
大健康的前景非常光明。就拿医院来说,之前的医疗服务大部分集中于院中,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多是围绕着院中的部分开展。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民医疗服务需求的攀升,医疗信息化所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可挖掘的价值也越来越大。目前,为有效提高急救效率,朝阳医院正在利用5G技术构建用于医疗急救的信息传输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院前急救信息的快速同步,大幅缩短诊疗准备时间,为患者争取更多救治时间。
· 单既桢:发展医疗信息化,应有更加开放和共享的胸怀
新技术在便民惠民方面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之前的信息体系建设可能更多是服务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和管理者的,但未来,信息化建设重心会向着服务老百姓、服务大众转移。疫情爆发后,在数据应用方面给了我很深感触。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疫情决策平台的快速上线,这一方面得益于我们之前已建的系统基础;另一方面,疫情防控涉及到多个部门,在多个部门的数据共享下,疫情决策平台才得以尽快上线并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我们提及到健康,多是指医疗卫生方面,但未来,大健康可能还包括与医保、食药监等多个行业的联动。那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可以肯定的是,数据的汇聚、整合与应用在未来会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应该以一种更加开放、共享的胸怀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充分数据安全、各方权益的前提下共同打破数据共享的壁垒,让数据真正赋能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