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的不足。刚刚公布的江苏“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中,深化医药卫生改革、建设与江苏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成为重要目标。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如何筑牢医疗卫生“防护墙”、当好人民健康的“守门员”,成为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 补短板构建“大卫生”防治体系
省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陈仁寿带来了一份关于疫情常态化下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的提案。
陈仁寿指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压力仍旧巨大,必须全面评估总结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经验和教训,针对短板和不足,采取应急和谋远相结合的策略,完善我国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提高疫情常态化阶段乃至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和速度。
“长期以来,中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方面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医学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滞后于高效抗疫,仅在卫生系统,就有多人在接诊过程中被感染的病例,其中不乏知名专家,折射出当前医学教育分科过细,感控知识传播范围仅限于传染专业的弊端。”陈仁寿说,此次抗疫中中医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中医药防治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中医药各种防疫措施还没有得到普遍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能成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部分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偏低、结构失衡的现象,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未发挥出应有作用。“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小医疗’和‘大卫生’协同度仍有提升空间,防疫部门、医疗系统和社区三方信息沟通存在梗阻,医疗单位各环节激励不均,互联网+云诊室赋能不足。”为此,陈仁寿建议完善卫生应急人才培养机制,将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应急贯彻到教育各阶段,尤其是要将感控知识纳入医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提高卫生领域内部应对重大应急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并将防疫基本知识以适当方式纳入中小学教材课程中。此外,还要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构建包含医防、社区、企业、公安、铁路等高水平大卫生防治体系。“可以总结健康码从无到有再到完善的经验,挖掘各地电子政务融通的潜力满足抗疫的数据需求。”? 医学学生应该像抗疫“民兵”一喊就能上“如果我们某个小区发生了疫情,你们的学生能不能上,做疫情防控需要做的事?”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必将成为新常态。省政协委员、苏州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主任苏雄在调研中却发现,面对这样的问题,公共卫生学院的老师们通常给出的答案是:不能。本科生不行,研究生更不行,平时只“埋头”于实验室,造成了学生们实践性和实战能力严重不足。“事实上,他们应该是抗疫的后备力量,遇上突发事件一喊就能上,就像民兵一样。”
苏雄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也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许多从事卫生管理的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公共卫生知识;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不会咽拭子采样、核酸检测、注射疫苗等实战技能,缺少疫情流调经验和基本技能;公共卫生人才评价体系落后,没有体现学科特点以及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保障人民健康的学科建设目标。
面对公共卫生人才目前存在的缺口,苏雄呼吁,一方面要建立公卫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强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实践型、实战型和应用型的技能培养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应对新的需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公共卫生学科专业范畴和服务范围在大跨度、大幅度拓展,不再囿于传统的生物医学。公共卫生学科专业既渗透拓展并服务于工程、环境、管理、法律等更广泛的领域,也融入、吸纳了理科、文科、工科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支撑发展。“现代公共卫生学科专业已实现‘大卫生’的历史性跨越,不再以行业性、小学科为特征,而是事关大国计、大民生的大学科、大专业。”? “三医”联动做好“守门人”从去年的“防得住”才能“放得开”,到如今“放得开”的情况下也要“防得住”,疫情给医疗卫生、健康产业等都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巨大的变化。
省政协委员、省卫健委副主任兰青举例说,过去我们的卫生系统一直以治疗为中心,大部分的卫生投入都在医疗行业,也就是如何“治病”上,而这次的疫情无疑敲响了警钟,预防为主将是卫生工作今后的重点。
“如何做好医防结合?如何发挥医疗机构在整个健康维护全链条中主力军的作用?都是值得去思考的问题。”兰青说,要想更深层次地进行医疗制度改革,必须要“三医联动”,只有医药、医保、医院联动在一起,整个系统才能正常运行,达到高质量发展。“建议按照特色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思路,探索一个县级医院带动一批乡村级诊疗机构联动发展模式,以整体发展水平作为考核依据,倒逼县级医院在集团内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均衡发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既能得到高比例的医保报销,也能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省政协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胸心外科主任薛涛说,同时,优化目前医保管理职能,在市级统筹的基础上,实行医保垂直管理,减少层级灵活调配使用医保基金,解危救困、助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薛涛在调研中发现,九类困难群体存在过度占用医保资源现象,部分地区住院率及人均大病赔付额超过普通参保人员的3倍,且背后存在着不合理因素:困难群体认定不精准,部分困难家庭不困难,却仍然依照九类困难人群享受医保政策;县乡级医疗机构诊疗不规范,部分县乡级公办、民营诊疗机构受利益驱动,提供“额外优惠”给此类群体,吸引他们去进行“看病保养”,存在过度、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嫌疑。
“医保统筹使用的目的就是将有限的资源花在刀刃上,保危困、稳民生、兜底线。”薛涛建议,加强动态监管,形成工作合力精准认定,调整优化一二三级诊疗机构报销比例,目前10%左右的两级报销差距并不能足够抑制参保人前往更高等级看病就医的需求。